【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中级考试宝典病理学中级卫生技术冲刺密卷详细解析(H4),更多病理学技术中级职称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肽链中的氨基酸不利于形成α-螺旋而利于β-转角的形成的是
A. Pro
B. Ala
C. Val
D. Tyr
E. Leu
2. [单选题]单纯固定液既可使蛋白沉淀,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脱钙剂的是
A. 锇酸
B. 三氯醋酸
C. 苦味酸
D. 醋酸
E. 乙醇
3. [单选题]不符合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描述是
A. 多由高分子量循环免疫复合物引起
B.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C. IgG和C3沉积于系膜区和基底膜
D. 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
E. 可引起肾病综合征
4. [单选题]在病理档案管理系统中,要实现全院的资源共享,必须使用
A. 互联网
B. 局域网
C. 校园网
D. 广域网
E. 军队网
5. [单选题]交叉反应的产生是由于
A. 抗原分子量一致
B. 抗原来源于同一个体或种系
C. 存在共同抗原
D. 化学性质相同
E. 以上都不是
6. [单选题]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法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不正确的是
A. Ⅰ型胶原纤维:排列紧密,显示强的双折光性,呈黄色或红色
B. Ⅱ型胶原纤维:显示弱的双折光,呈多种色彩的疏松网状分布
C. Ⅲ型胶原纤维:显示弱的双折光,呈绿色的细纤维
D. Ⅳ型胶原纤维:显示弱的双折光的基膜呈淡黄色
E. Ⅴ型胶原纤维:排列疏松,显示强的双折光性,呈绿色
7. [单选题]常用于电镜研究的固定剂是
A. 80%~90%乙醇
B. 10%甲醛
C. 1%~2%锇酸
D. 0.3%~5%醋酸
E. 甲醇
8. [单选题]不符合透射电镜取材要求的是
A. 动作迅速
B. 取材的组织体积要大,以便观察
C. 机械损伤小
D. 最好在低温(0~4℃)下进行
E. 及时固定
9. [单选题]关于黏液样变性,下列错误的是
A. 细胞间质出现类黏液的聚集
B. 可见间叶肿瘤的间质
C. 可见急性风湿心血管壁
D. 可见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
E. 可见动脉硬化时血管壁
10. [单选题]关于水样变性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A. 细胞膜损伤、钠泵功能障碍所致
B. 变性细胞胞质疏松并逐渐透明
C. 核稍大,并淡染
D. HE染色容易与脂肪变性相鉴别
E. 属于轻、中度的细胞损伤
11. [单选题]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是
A. 抗原决定簇
B. 异物性
C. 化学组成
D. 分子结构
E. 分子量
12. [单选题]病理解剖室的设计,下面不合适的是
A. 病理解剖室应至少设计两个门,其中一个宽一点以便尸体的抬运
B. 解剖室入口两侧设计消毒室、更衣室和浴室
C. 解剖台上方最好安装无影手术灯,避免带色光源照明影响对病变器官染色的观察
D. 解剖室窗户略低一些,以便于尸体的搬运和自然光线的利用
E. 解剖室窗户略高一些,以便于自然光线的利用
13. [单选题]最常用的平衡盐溶液是
A. IMDM
B. DMEM
C. Hanks
D. RPMI1640
E. McCoy5A
14. [单选题]T细胞淋巴瘤标记抗体很多,但目前比较常用石蜡切片的全T标记是什么抗体
A. CD20
B. CD45RO
C. CD35
D. CD30
E. CD8
15. [单选题]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A. 葡萄糖
B. 核苷酸
C. 肽单元
D. 氨基酸
E. 碱基
16. [单选题]下列不参与三羧酸循环的酶是
A. 延胡索酸酶
B. 异柠檬酸脱氢酶
C. 琥珀酸脱氢酶
D. 丙酮酸脱氢酶
E. 顺乌头酸酶
17. [单选题]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法的结果是
A. 胶原纤维呈黑色,细胞核呈蓝色,其他呈黄色
B. 胶原纤维呈绿色,细胞核呈红色,其他呈黄色
C. 胶原纤维呈红色,细胞核呈蓝色,其他呈绿色
D. 胶原纤维呈黄色,细胞核呈蓝色,其他呈绿色
E. 胶原纤维呈红色,细胞核呈绿色,其他呈黄色
18. [单选题]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原理是
A. 在两张切片或细胞学涂片上,同时或先后对两种抗原进行染色,标记物不同
B. 在两张切片或细胞学涂片上,先后对两种抗原进行染色,标记物相同
C. 在同一张切片或细胞学涂片上,同时或先后对两种抗原进行染色,标记物不同
D. 在同一张切片或细胞学涂片上,先后对两种抗原进行染色,标记物相同
E. 在两张连续切片上同时对两种抗原进行染色,标记物不同
19. [单选题]《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是什么时间公布执行的
A. 2010年1月7日
B. 2012年1月7日
C. 2012年6月26日
D. 2012年8月27日
E. 2012年10月20日
20. [单选题]关于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判断传染病流行是单株还是多株感染
B. 有助于识别可能的传播宿主及途径
C. 识别高毒株,追踪难以培养的传染因子
D. 鉴定新的微生物
E. 查找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