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疼痛主治冲刺密卷剖析(M2),更多疼痛学主治医师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关于脊椎病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形成退行性骨赘
B. 附着于椎骨的韧带骨化
C. 关节间骨折
D. 椎体滑脱
E. 关节突关节半脱位
2. [单选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基础最可能是( )。
A. 冠状动脉内炎症
B. 冠状动脉痉挛
C. 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出血、不全或完全血栓形成
D.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
E. 冠状动脉狭窄
3. [单选题]下列选项哪个是错误的?( )
A. 疼痛是第五生命体征
B. 疼痛是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
C. 慢性疼痛是临床常见疾病
D. 疼痛的强度愈强,病情预后愈差
E. 疼痛部位可能是病变所在部位
4. [单选题]关于伤害性感受器,错误的说法是( )。
A. 能感受伤害性刺激的装置
B. 其实质是外周神经的游离末梢
C. 不同组织中的伤害性感受器在形态上无明显差异
D. 只要激活一个伤害性感受器就可引起痛觉
E. 不同组织中的伤害性感受器对不同刺激反应特性各异
5. [单选题]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深度为( )。
A. 6~7cm
B. 胸廓前后径的一半
C. 4~5cm
D. 2~3cm
E. 7~8cm
6. [单选题]与闭孔神经关系最密切的肌是( )。
A. 耻骨肌
B. 长收肌
C. 短收肌
D. 大收肌
E. 股薄肌
7. [单选题]治疗糖尿病足的根本治疗方法是( )。
A. 宣传教育
B. 抗生素治疗
C. 控制血糖
D. 神经营养治疗
E. 运动治疗
8. [单选题]对跟腱炎患者查体时最敏感的体征不包括( )。
A. Ober试验阳性
B. 踝背伸减少
C. 踝内翻、外翻无力
D. 弓形足
E. 局部红肿、发热
9. [单选题]穿经颈静脉孔的脑神经有( )。
A. 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B. 副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
C. 迷走神经、三叉神经、副神经
D. 副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
E. 迷走神经、舌咽神经
10. [单选题]髂腹股沟和髂腹下神经阻滞术的穿刺点定位是( )。
A. 髂嵴中点上方2~3cm处
B. 髂前上棘向内侧2~3cm处
C. 髂前上棘与髂后上棘连线中点
D. 髂嵴中点下方2~3cm处
E. 髂后上棘向外侧2~3cm处
11. [单选题]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不包括( )。
A. 生理完整性
B. 绝缘性
C. 双向传导性
D. 相对不疲劳性
E. 协同性
12. [单选题]骨关节炎的主要病变是( )。
A. 关节内化脓性感染
B. 关节特异性炎症
C. 关节软骨退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
D. 关节骨质疏松
E. 骨与关节慢性疼痛
13. [单选题]关于踝关节注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B. 避免穿刺针刺破对侧皮肤,引发感染
C. 没有指征时,不可刺入关节内,以免损伤关节软骨
D. 关节腔内不可注入激素,避免损害软骨蛋白多糖的合成
E. 使用细针,避免损伤神经
14. [单选题]颈椎关节突关节注射的禁忌证包括( )。
A. 颈椎脱位者
B. 慢性颈椎关节突关节炎
C. 颈椎病、颈神经根炎、眩晕
D. 急、慢性颈椎扭伤
E. 风湿性疾病局部表现
15. [单选题]蛛网膜下腔应用神经破坏药物的并发症除外( )。
A. 大小便失禁
B. 注药时疼痛
C. 肢体运动障碍
D. 触觉消失
E. 中枢性高热
16. [单选题]患者仰卧,伸膝放松,检查者用一手虎口对着髌上囊压住膝部,将膝关节液压入髌骨下,一手轻压髌骨后迅速松开,可感觉到髌骨浮起即为阳性,是( )。
A. McMurray试验
B. 浮髌试验
C. 伸膝试验(Pisani征)
D. 髌骨摩擦试验(Soto-Holl征)
E. Helfet征
17. [单选题]肩部肌肉萎缩、关节脱位、腋神经麻痹肩部形态是( )。
A. 锁骨外端凸起并有弹性活动
B. 方肩
C. 肩胛高耸
D. 翼状肩
E. 肱骨结节间沟触及肌腱滑动弹跳
18. [单选题]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下面不正确的是( )。
A.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多在感染后和接种疫苗后,可表现为大脑、脊髓、小脑、脑干等病变
B. 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本病由带状疱疹感染后变态反应引起脑损害,临床表现为意识模糊、共济失调、局灶性脑损害,病变轻、预后好.患者多有腰部带状疱疹史
C. 巨细胞性脑炎:见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及免疫缺陷病患者
D. 肠道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为发热、意识障碍、平衡失调、反复癫痫、肢体瘫痪
E. 病毒性脑膜炎:以脑膜刺激征为主要临床表现
19. [单选题]腕管综合征是指下列神经中受压的是
A. 正中神经
B. 桡神经
C. 尺神经
D. 桡神经和尺神经
E. 桡神经和正中神经
20. [单选题]枕大神经阻滞术的穿刺点定位是( )。
A. 乳突与枕外隆突连线中点下方2cm
B. 乳突与枕外隆突连线中上1/3
C. 乳突与枕外隆突连线中下1/3
D. 乳突与枕外隆突连线中点
E. 乳突与枕外隆突连线中点上方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