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宝典疼痛主治医师免费模拟考试试题(Y1),更多疼痛学主治医师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下列选项符合神经阻滞疗法禁忌证的是( )。
A. 神经痛
B. 心绞痛
C. 平滑肌痛
D. 缺血性疼痛
E. 局麻药过敏或有出血倾向者
2. [单选题]颈总动脉分为颈内和颈外动脉的平面的是
A. 舌骨平面
B. 甲状软骨上缘
C. 甲状软骨下缘
D. 环状软骨
E. 第6颈椎横突
3. [单选题]儿童最常用下列哪种抗炎镇痛药物?( )
A. 塞来昔布
B. 酮洛酸
C. 对乙酰氨基酚
D. 布洛芬
E. 美洛西康
4. [单选题]治疗自发性心绞痛最有效的药物是( )。
A. 硝苯吡啶
B. 氨酰心安
C. 硝酸甘油酯含服
D. 心得安
E. 异搏定
5. [单选题]分离性感觉障碍最易出现于( )。
A. 周围神经病变
B. 脊神经节病变
C. 脊髓前角病变
D. 脊髓中央病变
E. 脊髓横贯性损害
6. [单选题]急性炎症时组织肿胀的主要原因是( )。
A. 组织增生
B. 动脉扩张
C. 静脉阻塞
D. 富于蛋白的液体进入组织内
E. 以上均不是
7. [单选题]下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中不正确的是( )。
A. 肢体肿胀:受累肢体肿胀明显,张力大,皮肤发亮,有压痛
B. 骨筋膜室综合征发展快,一般在24小时内出现疼痛、活动障碍、感觉障碍、被动牵拉痛、肢体肿胀、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及骨筋膜室压力增高等症
C. 活动障碍:缺血的肌肉肌力减退或瘫痪,表现为相应的手指或足趾活动受限,是该症最主要的症状;感觉障碍:因神经缺血,相应神经分布区感觉减退或消失,是早期诊断该症的重要证据
D. 疼痛:疼痛剧烈,进行性加重,是该症最主要的症状;被动牵拉痛:缺血的肌肉受到牵拉时出现剧痛,是早期诊断该症的重要证据
E. 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及骨筋膜室压力增高是重要体征
8. [单选题]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分型包括( )。
A. 散发型、家族型、西太平洋型
B. 肌萎缩型、侧索硬化型、散发型
C. 侧索硬化型、散发型、西太平洋型
D. 脊肌萎缩型、家族型、散发型
E. 肌萎缩型、侧索硬化型、家族型
9. [单选题]完全的爪形手见于( )。
A. 单纯正中神经损伤
B. 单纯尺神经损伤
C. 正中神经与尺神经联合损伤
D. 尺神经与桡神经联合损伤
E. 正中、尺、桡神经均损伤
10. [单选题]以下哪一种不是组织损伤所产生的化学性刺激物质?( )
A. 组胺
B. 5-羟色胺
C. 吗啡
D. 缓激肽
E. 乙酰胆碱
11. [单选题]臂丛神经锁骨上阻滞法阻滞了下列哪部分?( )
A. 根
B. 干
C. 股
D. 束
E. 支
12. [单选题]枕大神经阻滞术的穿刺点定位是( )。
A. 乳突与枕外隆突连线中点下方2cm
B. 乳突与枕外隆突连线中上1/3
C. 乳突与枕外隆突连线中下1/3
D. 乳突与枕外隆突连线中点
E. 乳突与枕外隆突连线中点上方2cm
13. [单选题]以下哪种药物不可以作为缓解腰背痛症状的首选药物?( )
A. 对乙酰氨基酚
B. 肌松类药物
C. 阿司匹林
D. 布洛芬和其它的NSAIDs
E. 利多卡因
14. [单选题]三环类抗抑郁药的禁忌证除外( )。
A. 孕妇
B. 严重心脏病
C. 前列腺肥大
D. 青光眼
E. 老年人
15. [单选题]为达到治疗时兴奋A类纤维,激活粗纤维,TENS治疗仪所设计的脉冲波宽为( )。
A. 0.04~0.3ms
B. 0.3~0.4ms
C. 0.4~0.45ms
D. 0.45~0.5ms
E. 0.01~0.04ms
16. [单选题]鹰嘴滑囊炎的初期治疗不包括( )。
A. 预防肘部进一步损伤
B. 使用弹性肘垫提供压迫,并保护滑囊
C. NSAIDs/COX-2抑制剂
D. 滑囊很大时抽吸液体
E. 手法松动
17. [单选题]女性,20岁,右小腿上端内侧发现肿物4年,无明显疼痛,X线显示,右胫骨上端内侧骨性突起,基底较宽,边界清,骨结构无明显破坏。可能诊断为( )。
A. 骨软骨瘤
B. 骨肉瘤
C. 骨巨细胞瘤
D. 慢性骨髓炎
E. 胫骨先天畸形
18. [单选题]出入梨状肌上孔的结构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 )。
A. 臀上动脉、臀上静脉、臀上神经
B. 臀上动脉、臀上神经、臀上静脉
C. 臀上神经、臀上动脉、臀上静脉
D. 臀上神经、臀上静脉、臀上动脉
E. 臀上静脉、臀上动脉、臀上神经
19. [单选题]酚甘油施行蛛网膜下腔脊神经破坏术时,患者应采取下列哪项体位?( )
A. 患侧在下,半俯卧体位
B. 患侧在上,半仰卧体位
C. 患侧在下,半仰卧体位
D. 患侧在上,半俯卧体位
E. 坐位
20. [单选题]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不包括( )。
A. 生理完整性
B. 绝缘性
C. 双向传导性
D. 相对不疲劳性
E. 协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