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卫生专业技术资格(中级)考试宝典中医耳鼻喉科中级真题详细答案(Q4),更多中医耳鼻喉科学主治医师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卫生专业技术资格(中级)考试宝典中医耳鼻喉科中级真题详细答案(Q4),更多中医耳鼻喉科学主治医师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以下哪种治法符合“用热远热”的原则
  A. 阴虚慎用热药 
  B. 阳盛慎用热药 
  C. 假热慎用热药 
  D. 寒冷季节慎用热药 
  E. 炎热季节慎用热药 
 
2. [单选题]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的药物是
  A. 雄黄 
  B. 硫黄 
  C. 蛇床子 
  D. 白矾 
  E. 蟾酥 
 
3. [单选题]人参入汤剂的用法是
  A. 先煎 
  B. 后下 
  C. 包煎 
  D. 另煎 
  E. 泡服 
 
4. [单选题]脏躁病的见证是
  A. 如寒无寒,如热无热 
  B. 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C. 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D. 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 
  E. 意欲食,复不能食,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 
 
5. [单选题]太阴病发黄,其治法为
  A. 温阳散寒,健脾燥湿 
  B. 温补肾阳,利水退黄 
  C.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D. 温中散寒,利湿退黄 
  E. 健脾和胃,行气利水 
 
6. [单选题]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
  A. 血痹 
  B. 历节 
  C. 痛痹 
  D. 湿痹 
  E. 风痹 
 
7. [单选题]中度发热的口腔温度是
  A. 37~37.2℃ 
  B. 37.3~37.9℃ 
  C. 38~38.9℃ 
  D. 39~40.9℃ 
  E. 41℃以上 
 
8. [单选题]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散瘀解毒消痈的药物是
  A. 生地黄、牡丹皮 
  B. 赤芍、紫草 
  C. 金银花、连翘 
  D. 大蓟、小蓟 
  E. 侧柏叶、茜草 
 
9. [单选题]下列关于五脏外合五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心合脉 
  B. 肝合爪 
  C. 脾合肉 
  D. 肺合皮 
  E. 肾合骨 
 
10. [单选题]二尖瓣脱垂
  A. Craham-Steel杂音 
  B. Austin-Flint杂音 
  C. 胸骨左缘3~4肋间收缩期喷射性杂音 
  D. 心尖区收缩中期喀喇音 
  E. 胸骨左缘2肋间Gibson杂音 
 
11. [单选题]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白头翁汤的适应证
  A. 下利便脓血,血色鲜红 
  B. 滑泄失禁 
  C. 肛门灼热 
  D. 渴欲饮水 
  E. 舌红苔黄 
 
12. [单选题]按腧穴诊病,膻中诊断的是
  A. 肺 
  B. 心 
  C. 肝 
  D. 脾 
  E. 肾 
 
13. [单选题]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气喘,宜用的方药是
  A. 小青龙汤 
  B. 麻黄汤 
  C.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D. 麻杏甘石汤 
  E. 大青龙汤 
 
14. [单选题]中医学认为五脏的主要生理特点是
  A.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B.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C.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D. 藏精气而不泻,虚实而交替 
  E. 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15. [单选题]《金匮要略》治疗上燥下寒的小便不利之方是
  A. 白虎汤 
  B. 猪苓汤 
  C. 五苓散 
  D. 肾气丸 
  E. 栝蒌瞿麦丸 
 
16. [单选题]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清热利尿,清肺胃热的药物是
  A. 大蓟 
  B. 小蓟 
  C. 白茅根 
  D. 地榆 
  E. 槐花 
 
17. [单选题]病原体侵袭人体后,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但通过免疫学检查可发现对入侵病原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应称为
  A. 健康携带者 
  B. 潜在性感染 
  C. 隐性感染 
  D. 显性感染 
  E. 不典型病例 
 
18. [单选题]既可治疗寒闭神昏,通过相应配伍又能治疗热闭神昏的药物是
  A. 麝香 
  B. 苏合香 
  C. 牛黄 
  D. 石菖蒲 
  E. 冰片 
 
19. [单选题]大黄附子汤的服用须注意
  A. 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B. 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C. 不差更服 
  D.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E. 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不差更服 
 
20. [单选题]在五脏配合关系中,被称为"水火既济"的两个脏是
  A. 心、肾 
  B. 心、肝 
  C. 心、脾 
  D. 肺、肾 
  E. 脾、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