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中医骨伤科(正高)人机对话考试试题(S9),更多中医骨伤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中医骨伤科(正高)人机对话考试试题(S9),更多中医骨伤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 外伤的对象是指
  A.  皮 
  B.  肉 
  C.  筋 
  D.  骨 
  E.  脏腑 
 
2. [单选题]患者嗳气频作,上腹部痞满,按之紧硬而不痛,纳差,或见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滑,无下利。最恰当的方剂为
  A. 生姜泻心汤 
  B. 甘草泻心汤 
  C. 旋覆代赭汤 
  D. 半夏泻心汤 
  E. 桂枝人参汤 
 
3. [多选题]风寒砂适用于治疗
  A. 急性筋伤 
  B. 陈伤隐痛 
  C. 风湿痹痛 
  D. 关节红肿 
  E. 局部热痛 
 
4. [多选题]蒲黄可用于
  A. 多种出血证 
  B. 呕吐腹痛 
  C. 瘀血痛证 
  D. 血淋尿血 
  E. 水肿 
 
5.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灵枢·邪客》提出的卫气循行及分布规律的是
  A. 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 
  B. 贯心脉 
  C. 注之于脉 
  D. 出于喉咙 
  E. 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 
 
6. [多选题]盖氏骨折中,下尺桡关节脱位的类型,包括:
  A. 下尺桡关节上下方向脱位 
  B. 尺骨小头背侧脱位 
  C. 尺骨小头掌侧脱位 
  D. 下尺桡关节分离脱位 
  E. A+D 
 
7. [多选题]以下那些情况可导致发黄( )
  A. 无汗 
  B. 小便不利 
  C. 但头汗出,齐颈而还 
  D. 濈然汗出 
  E. 大便硬 
 
8. [多选题]原始骨痂形成期的临床特点:
  A. 此期在骨折后4-8周内完成 
  B. 骨折局部有纵叩痛 
  C. 无假关节活动 
  D. X片示骨折线隐约可见 
  E. 骨折临床愈合 
 
9. [多选题]厚朴大黄汤与下列哪些方剂的药味相同( )
  A. 小承气汤 
  B. 大承气汤 
  C. 调胃承气汤 
  D. 厚朴三物汤 
  E. 厚朴麻黄汤 
 
10. [单选题]某男,25岁。高热数日不退,又见喘喝,气不能接续,甚则心悸气短。其病机是
  A. 壮火食气 
  B. 气食少火 
  C. 阳胜则阴病 
  D. 阳胜则热 
  E. 阴胜则阳病 
 
11. [多选题] 化脓性关节炎常见的发病部位为
  A.  肩关节 
  B.  肘关节 
  C.  髋关节 
  D.  膝关节 
  E.  踝关节 
 
12. [多选题]下列疾患X线检查都可显出软组织肿胀,但边缘皆模糊者是
  A. 炎症 
  B. 肿瘤 
  C. 脓肿 
  D. 水肿 
  E. 血肿 
 
13. [单选题]下列含有干姜、生姜的方剂是
  A. 小半夏汤 
  B. 半夏干姜散 
  C. 生姜半夏汤 
  D. 干姜人参半夏丸 
  E. 小半夏加茯苓汤 
 
14. [多选题]肘关节后脱位时肘关节呈弹性固定,位置是
  A. 35°左右 
  B. 45°左右 
  C. 55°左右 
  D. 半屈位 
  E. 屈曲位 
 
15. [单选题]湿热发黄证服茵陈蒿汤后,从腹满情况,判断病情减轻的依据是
  A. 腹满顿时消失 
  B. 腹满顿时减轻 
  C. 腹满如故 
  D. 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出 
  E. 腹满时减 
 
16. [单选题]某女,71岁。既往胸前反复闷痛。就诊当天入夜突发胸前"虚里"处疼痛,持续不能缓解,痛连左手臂及小指,冷汗出,舌暗,苔白,脉紧,当诊断为下述何条经脉之证
  A. 大肠手阳明之脉 
  B. 心手少阴之脉 
  C. 肺手太阴之脉 
  D. 三焦手少阳之脉 
  E. 小肠手太阳之脉 
 
17. [多选题]肠痈症见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烦渴,恶心呕吐,腹胀。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脉洪数。内治法则是
  A. 通腑泄热 
  B. 行气活血 
  C. 清热解毒 
  D. 通腹排脓 
  E. 利湿解毒 
 
18. [多选题]肱骨髁上骨折根据造成骨折的暴力形式的不同可分为
  A. 屈曲型 
  B. 伸直型 
  C. 内收型 
  D. 外展型 
  E. 粉碎型 
 
19. [多选题]据《素问·评热病论》,下列哪些属于“阴阳交”的症状
  A. 汗出辄复热 
  B. 烦满不解 
  C. 狂言 
  D. 不能食 
  E. 强上冥视 
 
20. [单选题]乌梅丸证的治法是
  A. 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B. 寒温并用,健脾止利 
  C. 清上温下,安蛔止呕 
  D. 寒温并用,和胃消痞 
  E. 寒温并用,健脾除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