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临床医学检验中级资格真题部分答案(S6),更多临床医学检验学主治医师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下列有关瑞氏染料说法,正确的是
  A. 新鲜配制的染料偏酸 
  B. 瑞氏染料由伊红和天青组成 
  C. 储存时间愈久,染色效果愈好 
  D. 新鲜配制的染料染色效果更好 
  E. 瑞氏染液储存过程中可不必加盖 
 
2. [单选题]在ELISA检测时,当弱阳性质控品检测结果为阴性时,应该核查的问题不包括
  A. 试剂是否过期 
  B. 质控品是否失效 
  C. 仪器设备 
  D. 加样操作 
  E. 患者标本采集、保存是否正确 
 
3. [单选题]对于极微量(ng甚至pg水平)抗原的检测,首先可考虑使用
  A. 反向间接血凝法 
  B. 荧光抗体技术 
  C. 补体结合试验 
  D. ELISA法 
  E. 放射免疫测定 
 
4. [单选题]能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是( )
  A. 中性粒细胞 
  B. 嗜酸性粒细胞 
  C. 嗜碱性粒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淋巴细胞 
 
5. [单选题]下列各项血脂指标中,何者的生理性变异最大( )
  A. TC 
  B. TG 
  C. HDL-C 
  D. ApoAI 
  E. ApoB100 
 
6. [单选题]下列实验不属于B细胞缺陷的检测方法的是
  A. 血清Ig测定 
  B. 噬菌体试验 
  C. SmIg检测 
  D. CD22抗原检测 
  E. CD25抗原检测 
 
7. [单选题]尿中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于
  A. 输尿管 
  B. 远曲小管和近曲小管 
  C. 膀胱 
  D. 尿道 
  E. 肾盂 
 
8. [单选题]LD酶是由几种不同亚基组成的
  A. 2 
  B. 3 
  C. 4 
  D. 5 
  E. 6 
 
9. [单选题]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抗原A时,固相载体的包被物是
  A. 酶标记A抗体 
  B. 未标记的抗A抗体 
  C. 未标记抗原A 
  D. 酶标抗球蛋白抗体 
  E. 酶标记抗原A 
 
10. [单选题]首次晨尿不适于做
  A. 管型计数 
  B. 尿红细胞形态分析 
  C. 尿妊娠试验 
  D. 尿蛋白测定 
  E. Addis计数 
 
11. [单选题]羊水的主要成分是
  A. 电解质 
  B. 蛋白质 
  C. 水 
  D. 葡萄糖 
  E. 脱落细胞 
 
12. [单选题]脑脊液的细菌培养中,培养出什么细菌与疾病不相关
  A. 革兰阳性球菌 
  B. 脑膜炎双球菌 
  C. 新型隐球菌 
  D. 绿脓杆菌 
  E. 以上均不正确 
 
13. [单选题]关于积液穿刺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留取中段液体至普通试管中 
  B. 厌氧菌培养留取1ml 
  C. 结核杆菌培养留取8ml 
  D. 理学和化学检查各留取3ml 
  E. 细胞学检查留取1ml 
 
14. [单选题]真菌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外观呈
  A. 脓性白带 
  B. 黄色泡沫状脓性白带 
  C. 豆腐渣样白带 
  D. 血性白带 
  E. 无色透明黏白带 
 
15. [单选题]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试验是
  A. 葡萄糖发酵试验 
  B. 乳糖发酵试验 
  C. 菊糖发酵试验 
  D. 甘露醇发酵试验 
  E. 吲哚试验 
 
16. [单选题]常用作尿糖、尿蛋白检查防腐剂的是
  A. 甲苯 
  B. 冰乙酸 
  C. 浓盐酸 
  D. 甲醛 
  E. 二甲苯 
 
17. [单选题]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分为几个类别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E. 7个 
 
18. [单选题]下列有关放射免疫分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以放射性核素作为标记物 
  B. 是一种定量检测技术 
  C. 主要用于检测抗原 
  D. 最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中的放射性强度与标本中的待测抗原量呈正比 
  E. 定量分析时需同时作标准管 
 
19. [单选题]生物素亲和素系统(BAS)放大作用的机制主要是
  A. 亲和素的四个生物素部位可同时结合多价性的生物素化衍生物 
  B. 生物素、亲和素可分别与酶、放射性核素等结合形成标记物 
  C. 二者之间极高的亲和力 
  D. 经化学修饰后,生物素成为活化生物素 
  E. 生物素、亲和素之间为特异性结合 
 
20. [单选题]患者症状:乏力,黄疸,脾大,静脉血网织红细胞为15%,血间接胆红素升高,该患者最可能的疾病诊断为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缺铁性贫血 
  C.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 失血性贫血 
  E. 巨幼细胞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