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库大小:
  • 题目总量:
  • 软件属性:
  • 31M
  • 200万+
  • 中文简体
  • 更新时间:
  • 软件评价:
  • 支持平台:
  • PC/手机/网页

2024中医护理副高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模拟系统(X4)

来源: 考试宝典    发布:2024-08-31   [手机版]    

2024中医护理副高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模拟系统(X4)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中医护理副高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模拟系统(X4),更多中医护理(副高)副主任护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病人同时出现上热下寒,属于( )

A. 寒热转化
B. 寒热错杂
C. 真寒假热
D. 真热假寒
E. 以上都不是


2. [多选题]下列各项,哪些与痹证有关( )

A. 风寒湿邪
B. 营卫之气
C. 患者体质
D. 五脏之热
E. 饮食自倍


3. [多选题]湿在肌肉,用药宜选用( )

A. 滑石,大豆黄卷
B. 茯苓皮、苍术皮
C. 藿香叶、鲜荷叶
D. 黄连、厚朴
E. 白通草、桔梗


4. [单选题]《素问·调经论》所言的“阳虚则外寒”,其所致的证候是

A. 外感表阳虚证
B. 内伤里阳虚证
C. 外感表寒实证
D. 内伤里寒实证
E. 以上均不是


5. [单选题]中医“五脏”生理功能的共性是指(  )。

A. 藏津液
B. 藏精汁
C. 藏精气神
D. 藏水谷
E. 藏神


6. [单选题]《至真要大论》云:“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对“气宜”的解释是

A. 五脏气机所宜
B. 六气主时所宜
C. 药物气味所宜
D. 营卫之气所宜
E. 以上均不是


7. [多选题]大头瘟之毒盛肺胃证可见( )

A. 壮热烦渴
B. 头面焮肿疼痛
C. 咽喉疼痛
D. 大便便秘
E. 舌赤苔黄腻


8. [单选题]《百病始生》所言,形成积证的病因除下列哪一项外均是

A. 外感寒邪
B. 起居失调
C. 饮食不节
D. 忧思太过
E. 房室不节


9. [单选题]十枣汤在服法上要求:

A. 顿服
B. 日再夜一服
C. 昼三夜二服
D. 日二服
E. 平旦服


10. [单选题]哮证患者在预防和调节方面应注意(  )。

A. 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
B. 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
C. 饮食宜清谈,忌肥甘海腥之品
D. 避免房事过度
E. 以上均是


11. [单选题]《痿论》“治痿独取阳明”应理解为

A. 治痿补阳明即可
B. 仅理论上强调阳明
C. 主要用于后天化生不足之瘘
D. 除治受病之脏腑外,还应顾及阳明
E. 以上均不是


12. [单选题]被称为"血海"的脏是( )

A. 心
B. 脾
C. 肾
D. 肺
E. 肝


13. [多选题]麻黄加术汤所治湿病的临床表现是( )

A. 恶寒
B. 发热
C. 无汗
D. 身重
E. 肌肉疼烦


14. [单选题]下列哪一种病证不可用下法

A. 痉病
B. 宿食
C. 脾约
D. 肠痈
E. 暍病


15. [单选题]割治膻中可用于治疗:( )

A. 慢性支气管炎
B. 慢性胃肠病
C. 瘰疬
D. 慢性腹泻
E. 心脏病


16. [多选题]刘完素对温病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

A. 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B. 认为温病不能混称伤寒
C. 主张治疗热病经方中应配合寒凉清热药
D. 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
E. 温病病因是戾气


17. [单选题]《举痛论》中“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

A. 肠胃之间
B. 冲脉
C. 背俞之脉
D. 生矣
E. 小肠


18. [单选题]外感咳嗽属于(  )。

A. 邪实正虚
B. 邪实正不虚
C. 邪实
D. 正虚
E. 邪不实正虚


19. [单选题]《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作者是( )

A. 陈无择
B. 张仲景
C. 秦越人
D. 巢元方
E. 钱乙


20. [单选题]历节病形成的内因为

A. 肾精不足,骨节不利
B. 脾肾两虚,痰浊阻络
C. 肝肾阴虚,筋脉失养
D.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
E. 脾肾阳虚,失于温煦


查看答案 登录查看本科目所有考试题


本文链接:https://www.51ksbd.com/show/zxp0n7.html
  • 下一篇:2024卫生高级职称(副高)考试宝典中医护理卫生副高高级职称冲刺密卷答案(X4) 若见病人面色为黄色,实质上反映了疾病的( )大头瘟毒壅肺胃,身热不扬,脘痞腹胀,大便溏泻,小便混浊,苔白腻,治宜心下或胃脘痞塞不适、胀满,不宜物理降温 针刺、指掐合谷、人中5-10分钟 10-15分钟 15-20分钟 20-30分钟
  • 在线题库
    @2021-2026 成都不凡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www.51ksbd.com 免责声明 蜀ICP备1402604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