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医学职称(正高)考试宝典2024中药卫生高级职称(正高)在线题库精选(V1),更多中药学(正高)主任药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医学职称(正高)考试宝典2024中药卫生高级职称(正高)在线题库精选(V1),更多中药学(正高)主任药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口淡多见于( )
  A. 脾胃虚寒 
  B. 水湿内停 
  C. 脾胃湿热 
  D. 肝胆湿热 
  E. 肾虚 
 
2. [多选题]下列关于以明胶与阿拉伯胶为囊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成囊时温度应为50~55℃ 
  B. 成囊时pH应调至8~9 
  C. 囊材浓度以2.5~5%为宜 
  D. 甲醛固化时温度在10℃以下 
  E. 甲醛固化时pH应调至4.0~4.5 
 
3. [单选题]辨别疾病传经与否的依据是
  A. 病程的长短 
  B. 感邪的轻重 
  C. 体质的强弱 
  D. 治疗的当否 
  E. 脉证的变化 
 
4. [多选题]麝香的功效有
  A. 止痛 
  B. 催产 
  C. 活血 
  D. 通经 
  E. 开窍醒神 
 
5. [多选题]外源性有害物质的检查包括:
  A. 中药中残留农药的检测 
  B. 重金属的检测 
  C. 砷盐检查 
  D. 黄曲霉素的检查 
  E. 二氧化硫的检查 
 
6. [单选题]《温病条辨》中提出下列何种病证可与清营汤
  A. 阳明温病,舌黄腻,汗出,脉滑数者 
  B. 阳明温病,舌黄燥,肉色绛,不渴者 
  C. 太阴温病,壮热,寸脉大,舌红而干,口渴者 
  D. 阳明温病,舌黄燥,肉色绛,口渴者 
  E. 太阴温病,咳喘,汗出,舌红苔黄燥者 
 
7. [多选题]常用治水火烫伤的药物是
  A. 地榆 
  B. 白芷 
  C. 白及 
  D. 白蔹 
  E. 侧柏叶 
 
8. [多选题]关于注射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药效迅速作用可靠 
  B. 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 
  C. 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 
  D. 可以产生局部定位作用 
  E. 使用方便 
 
9. [多选题]在一个方剂中,佐药的意义是
  A. 引经或调和药性的药物 
  B. 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C. 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毒性 
  D. 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 
  E. 与君、臣药行为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0. [单选题]"风寒外束,经气不舒"是以下何证的病机
  A. 桂枝汤证 
  B. 麻黄汤证 
  C. 大青龙汤证 
  D. 小青龙汤证 
  E. 葛根汤证 
 
11. [多选题]海绵剂的质量检查项目包括
  A. 吸水力 
  B. 无菌 
  C. 热原 
  D. 炽灼残渣 
  E. 消化试验 
 
12.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臌胀的主要特征的是( )
  A. 腹大如鼓 
  B. 四肢枯黄 
  C. 皮色苍黄 
  D. 胁下或腹部痞块 
  E. 下肢水肿 
 
13. [单选题]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主之
  A. 茵陈蒿汤 
  B. 栀子柏皮汤 
  C. 抵当汤 
  D.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E. 以上均不是 
 
14. [多选题]《内经》记载的下列病证中,具有“肿胀”表现的有
  A. 劳风 
  B. 肤胀 
  C. 水胀 
  D. 鼓胀 
  E. 脾瘅 
 
15. [多选题]吴茱萸治虚寒泄泻与其哪些作用有关( )
  A. 温经散寒 
  B. 温脾益肾 
  C. 涩肠止泻 
  D. 助阳止泻 
  E. 燥湿健脾 
 
16. [多选题]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处方因素有
  A. pH 
  B. 溶剂 
  C. 离子强度 
  D. 温度 
  E. 氧气 
 
17. [多选题]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没有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材
  A. 不得批准生产 
  B. 可以被批准生产 
  C. 可以从不具有药品生产经营资格的企业购进药品批准文号 
  D. 不允许出口 
  E. 须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 
 
18. [单选题]《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脾气乃绝”的原因是
  A. 味过于酸 
  B. 味过于咸 
  C. 味过于苦 
  D. 味过于辛 
  E. 味过于甘 
 
19. [单选题]"通因通用"适用于( )
  A. 脾虚泄泻 
  B. 肾虚泄泻 
  C. 食积泄泻 
  D. 肠虚滑脱 
  E. 以上均非 
 
20. [单选题]藿朴夏苓汤和三仁汤均能宣表化湿,但三仁汤较适用于
  A. 表湿偏重者 
  B. 里湿偏重者 
  C. 湿热并重者 
  D. 外有表寒,内有湿滞者 
  E. 湿渐化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