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正高级卫生考试宝典中医妇科卫生正高高级职称全套模拟试题(L4),更多中医妇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正高级卫生考试宝典中医妇科卫生正高高级职称全套模拟试题(L4),更多中医妇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单选题]《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心的阴阳属性为
  A. 阳中之太阳 
  B. 阳中之太阴 
  C. 阳中之少阳 
  D. 阴中之少阳 
  E. 以上均不是 
 
2. [单选题]生姜泻心汤适于下列哪一项病证
  A.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B. 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 
  C. 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 
  D.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 
  E. 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3. [多选题]《素问·热论》说:"巨阳者,诸阳之属也"中的"诸阳"是指( )
  A. 阳明经 
  B. 督脉 
  C. 阳跷脉 
  D. 阳维脉 
  E. 少阳经 
 
4. [多选题]四逆汤的药物组成是( )
  A. 干姜二两 
  B. 干姜一两半 
  C. 附子一枚 
  D. 干姜四两 
  E. 甘草二两(炙) 
 
5. [多选题]大小陷胸证的不同点是
  A. 前者病变范围大,从心下至少腹,后者病变范围小,正在心下 
  B. 前者是水热互结,后者是痰热互结 
  C. 前者疼痛按之石硬,后者按之始痛 
  D. 前者见发狂,后者见如狂 
  E. 前者脉沉紧,后者脉浮滑 
 
6. [多选题]大黄具有的功效是
  A. 泻下攻积 
  B. 清热泻火 
  C. 润燥软坚 
  D. 凉血解毒 
  E. 逐瘀通经 
 
7. [单选题]《至真要大论》属“湿”的病机为
  A. 诸病腑肿,疼酸惊骇 
  B.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 
  C. 诸痉项强 
  D. 诸暴强直 
  E. 诸胀腹大 
 
8. [单选题]湿温,身热不扬,脘痞腹胀,大便溏泻,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缓,治宜
  A. 清热化湿 
  B. 宣开湿浊 
  C. 燥湿化浊 
  D. 芳香宣化 
  E. 活血化瘀 
 
9. [多选题]下列汤证中,与三焦病变关系较大的有( )
  A. 小柴胡汤证 
  B. 大柴胡汤证 
  C.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D.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E. 柴胡加芒硝汤证 
 
10. [多选题]湿温的诊断依据是( )
  A. 多发于长夏季节,四季皆有 
  B. 初起热象不显,邪遏卫气分见症明显,可见邪阻膜原 
  C. 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D. 起病缓,传变慢,病势缠绵,病程长 
  E. 病中可见上蒙下流,上闭下壅,弥漫三焦的病变 
 
11. [多选题]《温病条辨》中用青蒿鳖甲汤治疗的病症主要表现有( )
  A. 高热 
  B. 夜热早凉 
  C. 神昏 
  D. 热退无汗 
  E. 抽搐 
 
12. [多选题]酸味药的作用有
  A. 收敛 
  B. 补益 
  C. 固涩 
  D. 泻下 
  E. 软坚 
 
13. [单选题]《素问·五藏别论》认为,“心肺有病”可以出现的症状是
  A. 心烦喘满 
  B. 心悸而喘 
  C. 鼻为之不利 
  D. 胸痛彻背 
  E. 食少纳呆 
 
14. [多选题]吴茱萸汤证可见( )
  A. 食谷欲呕 
  B. 烦躁欲死 
  C. 手足逆冷 
  D. 干呕,吐涎 
  E. 下利 
 
15. [多选题]参苓白术散的药物组成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 人参、白术、扁豆 
  B. 茯苓、甘草、山药 
  C. 莲肉、桔梗 
  D. 薏苡仁、砂仁 
  E. 当归、白芍 
 
16. [单选题]下述哪一项不是《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言的“五虚证”病候
  A. 脉细气少 
  B. 皮寒 
  C. 腹胀 
  D. 泄利前后 
  E. 食饮不入 
 
17. [多选题]少阴寒化证的辨证要点是( )
  A. 欲吐不吐 
  B. 心烦但欲寐 
  C. 自利而渴 
  D. 小便色白 
  E. 四肢厥逆 
 
18. [单选题]据《素问·调经论》所述,导致内热的原因是
  A. 感寒 
  B. 感热 
  C. 伤于饮食 
  D. 伤于情志 
  E. 有所劳倦 
 
19. [多选题]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内容,下列因邪气内伏延期而发的病变是( )
  A. 飧泄 
  B. 洞泄 
  C. 温病 
  D. 痎疟 
  E. 咳嗽 
 
20. [多选题]产生中药毒性的主要原因有
  A. 剂量过大 
  B. 误服伪品 
  C. 炮制不当 
  D. 制剂服法不当 
  E. 配伍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