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康复卫生正高高级职称备考考试试题(K7),更多康复医学(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康复卫生正高高级职称备考考试试题(K7),更多康复医学(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治疗佝偻病的方法包括
  A. 药物治疗 
  B. 日光治疗 
  C. 紫外线照射 
  D. 体位矫形 
  E. 毫米波治疗 
 
2. [多选题]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有
  A. 外伤后立即昏迷,持续20min以内 
  B. 外伤后立即昏迷,持续20min以上 
  C. 有神经系统体征 
  D. 外伤后遗忘少于1h 
  E. 外伤后遗忘在1h以上 
 
3. [多选题]运用耳针疗法治疗各种眼病时,可选用的耳穴有( )
  A. 目1 
  B. 眼 
  C. 肝 
  D. 耳尖 
  E. 目2 
 
4. [多选题]下列脏腑中,主要与淋证的发生有关的是( )
  A. 肝 
  B. 脾 
  C. 肾 
  D. 胱 
  E. 小肠 
 
5. [单选题]肺在五行属金,与其相表里的是( )
  A. 小肠 
  B. 胃 
  C. 胆 
  D. 大肠 
  E. 鼻 
 
6. [多选题]我国的残疾分类有 ( )
  A. 视力残疾 
  B. 听力、语言残疾 
  C. 智力残疾 
  D. 肢体残疾 
  E. 精神残疾 
 
7. [单选题]以下选项中,脾胃虚弱型恶阻的主症不包括( )
  A. 妊娠早期 
  B. 恶心呕吐不食 
  C. 呕吐酸水或苦水 
  D. 神疲思睡 
  E. 舌淡,苔白润,脉缓滑无力 
 
8. [单选题]感冒病情较轻时称为( )
  A. 风寒 
  B. 伤风 
  C. 伤寒 
  D. 风热 
  E. 时行感冒 
 
9. [单选题]经络系统中,"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为( )
  A. 经别 
  B. 经筋 
  C. 正经 
  D. 奇经 
  E. 别络 
 
10. [多选题]FIM评分方法正确的是 ( )
  A. 7~6分均无须他人帮助,自己独立完成 
  B. 5~3分属于有条件的依赖 
  C. 2~1分是完全依赖 
  D. 4分,自己能起75%以上的作用 
  E. 2分,需要他人接触身体大量帮助才能完成活动 
 
11. [多选题]常用的助行器有
  A. 交互型步行器 
  B. 前方有轮的步行器 
  C. 有臂托的步行器 
  D. 老年人用步行车 
  E. 单侧步行器 
 
12. [单选题]下面对臌胀基本病机的描述最准确的是( )
  A. 水裹、气结、血瘀相搏于中 
  B. 湿邪、气结、血瘀相搏于中 
  C. 湿邪、热毒、血瘀相搏于中 
  D. 水裹、热邪、血瘀相搏于中 
  E. 气滞、血瘀、痰湿相搏于中 
 
13.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舌形改变的是( )
  A. 老嫩 
  B. 胖瘦 
  C. 裂纹 
  D. 齿痕 
  E. 歪斜 
 
14. [单选题]眉心至后发际为( )
  A. 18寸 
  B. 13寸 
  C. 14寸 
  D. 15寸 
  E. 12寸 
 
15. [单选题]肝胃不和型恶阻的主症不包括( )
  A. 妊娠初期口淡,呕吐清涎 
  B. 胸满肋痛 
  C. 嗳气叹息 
  D. 头胀而晕,烦渴口苦 
  E. 舌淡红,苔微黄,脉弦滑 
 
16. [多选题]奇经八脉的作用是( )
  A. 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B. 加强五脏六腑间的联系 
  C. 与肝、肾、脑、髓关系密切 
  D. 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E. 统率全身经脉 
 
17. [多选题]下列关于咽鼓管的描述正确的有 ( )
  A. 咽鼓管咽口位于鼻咽部的侧壁 
  B. 咽鼓管鼓室口开口于鼓室的前壁 
  C. 咽鼓管分为骨部和软骨部 
  D. 成人咽鼓管比幼儿相对较大而平 
  E. 连通咽腔和鼓室,使鼓室与外界大气相等 
 
18. [多选题]刺激失神经支配肌时选用低频三角波脉冲电流的优点是
  A. 避免刺激感觉神经 
  B. 避免刺激正常运动神经肌肉 
  C. 失神经肌肉反应强 
  D. 失神经治疗时有舒适感 
  E. 不易引起电烧伤 
 
19. [多选题]影响关节稳定性的因素包括 ( )
  A. 组成关节的的两个关节面的弧度之差 
  B. 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 
  C. 关节韧带的强弱与多少 
  D. 关节周围肌群的强弱 
  E. 关节周围肌群的伸展性 
 
20. [单选题]中医理论体系的萌芽和奠基阶段是( )
  A. 近代 
  B. 明清 
  C. 宋、金、元 
  D. 两晋隋唐 
  E. 春秋战国至两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