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理化检验技术卫生副高高级职称冲刺密卷案例分析题答案(C0),更多理化检验技术(副高)副主任技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多选题]表示色谱柱效率,可以用
A. 理论塔板数
B. 分配系数
C. 保留值
D. 塔板高度
E. 载气流速
2. [单选题]用溶液吸收法采集硫化氢时,采样要在1h内完成,其原因是
A. 方法灵敏度高不需要长时间采样
B. 硫化氢浓度高不需要长时间采样
C. 硫化氢易氧化,采样时间不能长
D. 在同样时间内可以多采几个样
E. 吸收液采样容量小,时间长会漏出
3. [单选题]浑浊度的结果可在测定时直接比较读取,然后乘以稀释倍数。不同浑浊度范围的读数精度要求不同,读数精度不符合要求的是
A. 浑浊度范围2~10NTU;读数精度2NTU
B. 浑浊度范围10~100NTU;读数精度5NTU
C. 浑浊度范围100~400NTU;读数精度10NTU
D. 浑浊度范围400~700NTU;读数精度50NTU
E. 浑浊度范围700NTU以上;读数精度100NTU
4. [单选题]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氟离子含量,其电极电位值与哪个参数量线性关系
A. 溶液中氟离子浓度
B. 溶液中氟离子浓度的对数
C. 溶液中氟离子活度
D. 溶液中氟离子活度的对数
E. 溶液中氟离子活度的几何级数
5. [单选题]在职业卫生检测中,气相色谱法的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达到
A. 0.999 9以上
B. 0.999 5以上
C. 0.999以上
D. 0.995以上
E. 0.99以上
6. [单选题]用凯氏定氮仪测定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时,加入的氢氧化钠应该充足,否则会
A. 使测定结果偏高
B. 使测定结果偏低
C. 影响操作
D. 容易形成炭粒
E. 有机物分解不完全
7. [单选题]基态原子吸收外来的电能后,可以发射出
A. 原子吸收光谱
B. 原子荧光光谱
C. 带状光谱
D. 原子发射光谱
E. 连续光谱
8. [单选题]测定食品中的磷可以选用
A.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B. 钼蓝比色法
C. 双流腙比色法
D. 硫氰酸钾法
E. 2,3-二氨基萘荧光光度法
9. [多选题]新银盐分光光度法测定砷的方法原理的描述中,说法错误的是
A. 样品经消解后,化妆品中砷变成砷离子
B. 五价砷被加入的还原剂还原为三价砷
C. 与硝酸银反应生成带色的胶态银
D. 在碘化钾和盐酸羟胺的作用下砷离子被还原
E. 三价砷被新生态的氢还原为砷原子
10. [单选题]因吸入少量氯气、溴蒸气而中毒者,漱口可用
A. 碳酸氢钠溶液
B. 碳酸钠溶液
C. 硫酸铜溶液
D. 醋酸溶液
E. 氢氧化钠溶液
11. [单选题]测定次数一定时,置信度越高,则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
A. 越宽
B. 越窄
C. 不变
D. 不一定
E. 以上都不正确
12. [单选题]测定食品中的阴离子目前最好的方法是
A.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B. 原子荧光光谱法
C. 离子色谱法
D. 气相色谱法
E. 比色法
13. [单选题]固体废弃物按危害状况可分为有毒有害废弃物和一般废弃物,请补充完善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定义。有毒有害废弃物是具有腐蚀性、反应性、有毒性、传染性和爆炸性及什么性质之一的废弃物
A. 放射性;
B. 易燃性
C. 吸入毒性
D. 浸出毒性
E. 水生生物毒性
14. [单选题]在检测前,样品尽量少用预处理,目的是
A. 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B. 提高检测方法的精密度
C. 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精密度
D. 减少操作步骤,防止引入污染物和待测物损失
E. 防止待测物损失
15. [单选题]在气相色谱法中,定性指标有
A. 保留时间
B. 峰高
C. 峰面积
D. 保留体积
E. 调整保留体积
16. [单选题]测定某河水水样,检测下列哪种指标,表示该河水被有机物污染,水的“自净”作用正在进行
A. 只测出有机氮
B. 只测出氨氮
C. 只测出硝酸盐氮
D. 只测出亚硝酸盐氮
E. 同时测出硝酸盐氮、氨氮和亚硝酸盐氮
17. [单选题]用亚甲基蓝比色法测定空气中硫化氢时,加入混合显色液后放置30min,再加磷酸氢二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A. 排除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干扰
B. 排除空气中氧化性气体的干扰
C. 排除空气中甲醛的干扰
D. 排除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干扰
E. 排除三氯化铁的颜色干扰
18. [单选题]由两种相溶的液体混合而成的二元体系的沸点
A. 低于任一组分的沸点
B. 低于水相的沸点
C. 不变
D. 介于水相与有机相之间
E. 高于任一组分的沸点
19. [单选题]分析实验室用水不控制什么指标
A. pH范围
B. 细菌
C. 电导率
D. 吸光度
E. 有机物
20. [单选题]根据我国有关标准的规定,卫生标准应该是
A. 企业强制性标准
B. 国家强制性标准
C. 国家推荐性标准
D. 卫生行业强制性标准
E. 卫生行业推荐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