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西医结合内科医学中级资格年=免费考试试题下载(J5),更多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西医结合内科医学中级资格年=免费考试试题下载(J5),更多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既能祛风湿;又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药物是
  A. 木瓜 
  B. 杜仲 
  C. 桑枝 
  D. 防己 
  E. 桑寄生 
 
2. [单选题]症见潮热便秘,喘促不宁,痰涎壅盛,苔黄滑,脉滑数,右寸实大,使用下列哪一方剂治疗最适合
  A. 调胃承气汤 
  B. 小陷胸加枳实汤 
  C. 桑菊饮加石膏、知母、大黄 
  D. 清燥救肺汤 
  E. 宣白承气汤 
 
3. [单选题]当归芍药散方中没有
  A. 泽泻 
  B. 白术 
  C. 生地 
  D. 茯苓 
  E. 川芎 
 
4. [单选题]关于事实类信息的记忆是
  A. 陈述性记忆 
  B. 语义记忆 
  C. 程序性记忆 
  D. 情景记忆 
  E. 简单记忆 
 
5. [单选题]慢性支气管炎的常见并发症是
  A. 肺气肿 
  B. 肺不张 
  C. 肺空洞 
  D. 胸膜炎 
  E. 肺钙化灶 
 
6. [单选题]正常腹部不能触到的脏器是
  A. 腹主动脉 
  B. 腰椎椎体 
  C. 胆囊 
  D. 乙状结肠 
  E. 横结肠 
 
7. [单选题]以"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为理论依据阐发的治则不包括
  A. 引火归原 
  B. 阳中求阴 
  C. 脏病治腑 
  D. 气虚补血 
  E. 用热远热 
 
8. [单选题]《灵枢·百病始生》所言的"虚邪"是指
  A. 正气虚弱 
  B. 致病性不强的邪气 
  C. 四时不正之气 
  D. 泛指一切致病因素 
  E. 情志失调 
 
9. [单选题]心身疾病的判断原则不包括
  A. 疾病过程中存在心理社会因素,且与躯体症状相关 
  B. 有明确的躯体症状或生理功能障碍,或病理生理学改变 
  C. 排除生物与理化因素所致躯体疾病 
  D. 疾病过程中存在心理社会因素,不一定与躯体症状相关 
  E. 排除遗传性疾病和精神疾病 
 
10. [单选题]“阴中求阳”治法的病理基础是
  A. 阴偏胜 
  B. 阳偏胜 
  C. 阴偏衰 
  D. 阳偏衰 
  E. 阴阳两虚 
 
11. [单选题]胰岛素的作用不包括
  A. 降低血糖 
  B. 促进脂肪合成 
  C. 促进蛋白质合成 
  D. 抑制蛋白质分解 
  E. 升高血钾 
 
12. [单选题]男性,80岁,患2型糖尿病合并肺心病,长期服用磺脲类加二甲双胍治疗至今,2天前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感染,出现明显发绀,甚至昏迷。首先应考虑
  A. 酮症酸中毒 
  B.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C. 乳酸性酸中毒 
  D. 水中毒 
  E. 低血糖 
 
13. [单选题]Ⅰ型呼吸衰竭应给予的吸氧浓度是
  A. 35%~40% 
  B. 40%~45% 
  C. 40%~50% 
  D. 30%~35% 
  E. 20%~30% 
 
14. [单选题]违反法律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是依据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E.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15. [单选题]治疗湿热黄疸,应选用的药物是
  A. 车前子 
  B. 金钱草 
  C. 通草 
  D. 薏苡仁 
  E. 滑石 
 
16. [单选题]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
  A. 脑为髓海 
  B. 肺为气海 
  C. 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D. 冲脉为血海 
  E. 胃为水谷之海 
 
17. [单选题]患者,女,45岁。不慎伤及胎儿,已成死胎,欲将死胎打下。首选药物是
  A. 水蛭 
  B. 大黄 
  C. 麝香 
  D. 冰片 
  E. 三棱 
 
18. [单选题]"危害公共卫生罪"是依据哪部法律定罪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E.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19. [单选题]黄龙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
  A. 当归 玄参 
  B. 人参 生地 
  C. 大黄 枳壳 
  D. 桔梗 枳壳 
  E. 桔梗 枳实 
 
20. [单选题]病人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此为
  A. 表实热证 
  B. 表实寒证 
  C. 里实热证 
  D. 里实寒证 
  E. 表里实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