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副高卫生职称考试宝典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副高高级职称模拟考试系统(C5),更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十分重视健康教育”这句话出自于
A. 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
B. 卫生部《全国健康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C. 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阿拉木图宣言》
D.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 定》
E. 国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联盟《第17届国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会主题报
2. [单选题]健康教育的目标是
A. 传播健康信息
B. 帮助目标人群树立健康观
C. 使目标人群掌握保健技能
D. 帮助目标人群学会利用卫生服务
E. 帮助目标人群建立健康行为
3. [单选题]最好的椅座距离应是( )
A. 3~5cm的正距离
B. 4cm以内的正距离
C. 4cm以内的负距离
D. 3~5cm的负距离
E. 零距离
4. [单选题]"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所指的病理情况是( )
A. 阴阳偏盛
B. 阴阳偏衰
C. 阴阳平衡
D. 阴阳转化
E. 阴阳互损
5. [单选题]关于“流行病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流行病学从疾病分布入手探讨疾病的流行因素
B. 流行病学是从群体角度研究疾病与健康
C. 流行病学研究的病种仅限于传染病
D. 流行病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
E. 流行病学已深入临床医学的研究中
6. [多选题]在血证的治疗上,应注意( )
A. 止血不留瘀
B. 血证初起禁用大量凉血止血药
C. 夹有血块者,忌单纯使用止血药
D. 瘀阻出血慎用炭类止血药
E. 分证分型辨证论治
7. [单选题]在合理行动理论模型中引入“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后,模型发展为
A. 行为分阶段理论
B. 社会认知理论
C. 社会期望理论
D. 计划行为理论
E. 自我效能理论
8. [单选题]"世界无烟日"是每年的
A. 4月7日
B. 5月31日
C. 9月30日
D. 6月26日
E. 10月31日
9. [单选题]教育过程卫生的核心问题是( )
A.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B.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C. 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D. 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E. 避免学生从学习疲劳发展为过劳
10. [多选题]下列哪些属于传播材料预试验的常用方法
A. 问卷调查法
B. 重点人群调查法
C. 把关人咨询
D. 专题小组访谈
E. 劝服法
11. [单选题]反映疾病危害居民生命健康严重程度的指标有
A. 某病病死率、死亡率
B. 某病患病率、发病率
C. 某病病死率、发病率
D. 某病死亡率、患病率
E. 以上都不是
12. [单选题]“为人们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导和示范”是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任务中的
A. 普及卫生知识,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B. 促进个体、群体明智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C. 促使全社会关心社区健康问题
D. 协调非卫生部门和社会组织支持、参与健康教育活动
E. 挖掘与利用社区资源
13. [多选题]关于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t值(绝对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与样本均数和总体均数之差的绝对值成反比
B. 与标准误成反比
C. t值越大,P值越小
D. t值越大,P值越大
E. 当自由度较小时,对应相同的P值,t值小于u值
14. [单选题]纱厂女工由于长期从事轮班制工作,可出现疲劳、月经不调、神经性厌食等症状,这种现象可能是( )所致
A. 身体素质较差
B. 不良作业方式
C. 不良生活方式
D. 职业性紧张
E. 物理性有害因素
15. [多选题]应用于人际关系的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包括
A. 社会认知理论
B. 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
C. 紧张和应对互动模式
D. 创新扩散理论
E. 行为变化阶段模式
16. [单选题]对材料制作信息选择主要依据传播目标和目标人群对信息的
A. 了解情况
B. 反馈情况
C. 需求情况
D. 熟悉情况
E. 知情情况
17. [单选题]有关调查统计,离异家庭中孩子抑郁症的患病率比同龄孩子高出8倍,这说明
A. 家庭功能失调对健康有影响
B. 家庭环境对健康有影响
C. 有些疾病发病机制与家庭有关系
D. 家庭结构破坏对健康有影响
E. 家庭关系不良对健康有影响
18. [单选题]流行病学中的偏倚是指
A. 抽样误差
B. 系统误差
C. 随机误差
D. 错误
E. 逻辑误差
19. [单选题]能明确和定量地表达病因、宿主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揭示疾病流行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
A. 描述性研究
B. 分析性研究
C. 实验性研究
D. 流行病学数学模型
E. 观察性研究
20. [多选题]按诊的内容,临床上常用的有( )
A. 按肌肤
B. 按胸胁
C. 按脘腹
D. 按手足
E. 按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