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泌尿外科主治考试模拟系统(D9),更多泌尿外科学主治医师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我国肾移植最早是在哪一年开展的
A. 1950
B. 1960
C. 1965
D. 1970
E. 1972
2. [单选题]患者女,49岁,近半年反复发作性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多为夜间睡眠后发作,并向右肩部放射。查体:肥胖体质,BP110/80mmHg,P90次/分,右上腹轻度压痛,无腹肌紧张。此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 急性阑尾炎
B.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C. 输尿管结石
D. 胆囊结石
E. 急性胰腺炎
3. [单选题]Charcot五联症出现在
A. 急性单纯性胆囊炎
B.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C.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D.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E. 绞窄性小肠梗阻
4. [单选题]女性,18岁。肘部外伤并肿胀,活动障碍急诊入院。查体:肘部肿胀明显,可见皮下瘀斑。手部尺侧皮肤感觉消失,拇指不能内收,余四指并指无力。X线检查发现肱骨髁上骨折。临床可诊断肱骨髁上骨折合并
A. 正中神经损伤
B. 尺神经损伤
C. 桡神经损伤
D. 正中神经返支损伤
E. 桡神经浅支损伤
5. [单选题]《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是什么时间公布执行的
A. 2010年1月7日
B. 2012年1月7日
C. 2012年6月26日
D. 2012年8月27日
E. 2012年10月20日
6. [单选题]左侧脓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4个月。X线胸片:脓腔明显局限缩小,左肺结核病灶稳定。此时,宜采取的治疗是
A. 人工气胸疗法
B. 胸腔穿刺排液,细菌培养
C. 胸腔闭式引流
D. 胸腔开放引流
E. 胸膜纤维板剥脱术
7. [单选题]食管癌病人胸腔闭式引流出现大量淡黄色液体,考虑( )
A. 胸腔感染
B. 食管吻合口瘘
C. 胸腔活动性出血
D. 乳糜胸
E. 肺不张
8. [单选题]目前用于小肝癌定位诊断的各种检查方法中,最优的是
A. CT检查
B. 放射性核素肝扫描
C. B型超声检查
D.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或肝动脉造影
E. 肝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
9. [单选题]患者烧伤面积30%,休克期宜选用
A. 葡萄糖溶液
B. 胶体液
C. 晶体液
D. 三者均可
E. 三者均不可
10. [单选题]医患关系遵循的最重要的道德原则是( )
A. 医患平等关系
B. 医患团结关系
C. 医患互助关系
D. 医患友爱关系
E. 医患监督关系
11. [单选题]胆囊结石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 胆道蛔虫症
B. 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
C. 肝脓肿
D. 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E.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12. [单选题]男性,2岁。突发性腹痛,大便带血。腹部可触及包块。B超检查:包块处探及多层强弱回声团,呈"同心圆征"。最可能的诊断是
A. 肠套叠
B. 肠扭转
C. 小肠肿瘤
D. 急性阑尾炎
E. 坏死性小肠炎
13. [单选题]腹部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正确的处理原则是
A. 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
B. 吸氧,镇痛
C. 应用止血药
D. 应用抗生素
E. 抗休克的同时手术探查
14. [单选题]下列有关天然致癌因素中,不正确的是
A. 红外线可致人类皮肤癌
B. 黄曲霉素和植物苏铁素可致肝癌
C. EB病毒可致鼻咽癌
D.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相关
E. 子宫颈癌与单纯疱疹病毒Ⅱ型有关
15. [单选题]骑跨伤( )
A. 尿道膜部损伤
B. 尿道球部损伤
C. 尿道括约肌损伤
D. 尿道外口狭窄
E. 尿道假道形成
16. [单选题]按国内常用的烧伤补液公式计算补液量,下列临床应用中,不正确的是
A. 伤后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ml)=体重(kg)×Ⅱ~Ⅲ度烧伤面积(%)×1.5
B. 胶体液首选全血
C. 伤后第一个8小时应输入总量的1/2
D. 基础水分量2000ml
E. 胶体液和晶体液的比例是0.5:1,重者1:1
17. [单选题]关于肋骨骨折发生的部位与年龄,下列不正确的是
A. 第1~3肋骨粗短,不易发生骨折
B. 第4~7肋骨长而薄,最易折断
C. 第8~10肋骨前端肋软骨形成肋弓与胸骨相连,不易骨折
D. 儿童肋骨不易骨折,老年人肋骨容易骨折
E. 第11、12肋骨前端游离不固定,易发生骨折
18. [单选题]麻醉前病情评估的主要目的是
A. 认识患者以防发生麻醉错误
B. 与患者建立感情,获得患者信任
C. 了解手术方式
D. 了解患者对麻醉手术的耐受力
E. 确定麻醉方案
19. [单选题]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严重临床表现有
A. 上腹剧痛,高热持续1周以上
B. 常伴有休克
C. 腹胀显著,腹壁紧张与上腹肿块,可并发胰腺脓肿
D. 血尿淀粉酶不增高
E. 以上各点都是
20. [单选题]在各种化学性致癌物中致癌谱广,致癌力又强的是
A. 烷化剂
B. 亚硝胺类
C. 霉菌毒素
D. 芳香胺类
E. 氨基偶氮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