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卫生资格晋升职称在线题库(H3),更多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卫生资格晋升职称在线题库(H3),更多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小儿指纹透关射甲则提示
  A. 邪气入络 
  B. 邪气入经 
  C. 邪入脏腑,病情较重 
  D. 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E. 风寒表证 
 
2. [单选题]下列各项,不属于妇科病因生活因素的是( )
  A. 房劳多产 
  B. 饮食不节 
  C. 劳逸失常 
  D. 跌仆损伤 
  E. 忧思过度 
 
3. [单选题]消化性溃疡腹痛的特点是
  A. 上腹部周期性、节律性疼痛 
  B. 右上腹持续疼痛 
  C. 转移性右下腹痛 
  D. 全腹剧痛 
  E. 上腹部周期性、无节律性疼痛 
 
4. [单选题]桑白皮与葶苈子都既能泻肺平喘,又能
  A. 利水渗湿 
  B. 利水通淋 
  C. 利水消肿 
  D. 利水止泻 
  E. 利水退黄 
 
5. [单选题]痰证的治疗要穴是
  A. 足三里 
  B. 丰隆 
  C. 阳陵泉 
  D. 太溪 
  E. 公孙 
 
6. [单选题]赤游丹毒多发生于
  A. 躯干部  
  B. 头面部  
  C. 新生儿臀部  
  D. 小腿  
  E. 足部  
 
7. [单选题]身热反欲盖衣被,口渴,喜热饮,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大无力,属于
  A. 表寒里热证 
  B. 表热里寒证 
  C. 真寒假热证 
  D. 真热假寒证 
  E. 热证转化为寒证 
 
8. [单选题]人体实验中科学对照原则的重要性不包括( )
  A. 正确判定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B. 减少对受试者肉体的冲击 
  C. 排除实验者主观偏见 
  D. 符合医学科学研究的程序 
  E. 减少对受试者心理和人格的冲击 
 
9. [单选题]桑菊饮组成的药物中除桑叶、菊花外,其余的药物是( )
  A. 杏仁 连翘 薄荷 葛根 甘草 苇根 
  B. 杏仁 连翘 薄荷 桔梗 甘草 苇根 
  C. 银花 连翘 葛根 薄荷 桔梗 甘草 
  D. 银花 连翘 薄荷 桔梗 甘草 苇根 
  E. 杏仁 连翘 葛根 薄荷 桔梗 甘草 
 
10. [单选题]下列疾病中多发于儿童的是
  A. 内痔 
  B. 息肉痔 
  C. 血栓性外痔 
  D. 锁肛痔 
  E. 肛隐窝炎 
 
11. [单选题]带下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 外感湿邪,损及任、带,约固无力 
  B. 肾气不足,封藏失职,阴液滑脱而下 
  C. 湿邪影响任、带,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D. 脾虚生湿,流注下焦,伤及任、带 
  E. 肝经湿热,流注下焦,伤及任、带 
 
12. [单选题]既能健脾渗湿,又能消痈排脓的药物是
  A. 薏苡仁 
  B. 车前子 
  C. 木通 
  D. 茯苓 
  E. 滑石 
 
13. [单选题]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常超过的时间是
  A. 1个月 
  B. 2个月 
  C. 3个月 
  D. 6个月 
  E. 12个月 
 
14. [单选题]半夏与陈皮合用可以增强燥湿化痰的作用,属于哪种配伍关系
  A. 相畏 
  B. 相杀 
  C. 相须 
  D. 相使 
  E. 相恶 
 
15. [单选题]脾胃不和型不寐,除主穴外,应配合
  A. 行间、侠溪、足三里 
  B. 丘墟、心俞、内关 
  C. 心俞、脾俞、足三里 
  D. 太白、公孙、内关 
  E. 丰隆、内庭、曲池 
 
16. [单选题]具有脉搏无力特点的脉象是( )
  A. 洪脉、浮脉、濡脉 
  B. 洪脉、濡脉、紧脉 
  C. 洪脉、紧脉、细脉 
  D. 紧脉、弱脉、虚脉 
  E. 弱脉、濡脉、虚脉 
 
17. [单选题]治疗乳岩正虚毒炽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A. 参苓白术散 
  B. 二仙汤 
  C. 八珍汤 
  D. 人参养荣汤 
  E. 神效瓜蒌散 
 
18. [单选题]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作用的是( )
  A. 任脉 
  B. 冲脉 
  C. 带脉 
  D. 阴跷脉 
  E. 阴维脉 
 
19. [单选题]患者,男,24岁。目赤肿痛,眼涩难开,流泪,畏光,伴发热、恶风、头痛,舌苔薄黄,脉浮数。治疗除取睛明、太阳、合谷、太冲外,还应加
  A. 风池、侠溪 
  B. 印堂、内庭 
  C. 少商、上星 
  D. 关冲、支沟 
  E. 四白、养老 
 
20. [单选题]患者孕2月余,小腹绵绵作痛,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苔薄白,脉细滑弱。其证候是
  A. 血寒证 
  B. 虚寒证 
  C. 血虚证 
  D. 气虚证 
  E. 阳虚证